【醫生說是陰莖,其實是一條肉 - 專訪雙性人 細細老師 】
立場報道 | 立場新聞
雙性人細細老師接受《立場新聞》專訪,分享她在男、女之間遊走的掙扎及痛苦。
2015年04月24日
===========
港視劇集《導火新聞線》中,出現了嬰兒雙性人(Intersex)的劇情。這是香港電視史上鮮有的談論到雙性人情節。但雙性人究竟是一回怎麼樣的事?他們面對的痛苦、困難、掙扎,又豈能在電視劇中用三言兩語說個明白?《立場新聞》訪問了雙性人細細老師,細訴她過去在男、女二元之間遊走的經歷。
50歲的細細老師,是一位註冊中醫、社工及臨床催眠治療師。她利用多方面的專業知識,在尖沙咀的診療室為病人提供身體、心理及精神上等多方面的治療。
訪問當日,來到了她的診療室。和一般的中醫師一樣,細細老師的診所放滿了一排排的藥物,旁邊堆滿了中醫書籍。最特別的,是她的辦公桌上放了一張林憶蓮的相片。
「咦,你是憶蓮fans?」
「不是。只是覺得她笑起來很自然、很舒服。」細細老師溫柔淡定地回應,語氣和神態竟與林憶蓮有幾分相似。
細細老師的診療室放滿一櫃子藥物。圖中的彩虹小手工,是她參加分享活動後,同學給她的紀念品。
〖因為「一條肉」 被定為男性〗
細細老師另一個身份,是一名雙性人。
雙性人定義可以很廣泛,根據聯合國人權辦公室所指,雙性人是指一個人出生時在生理結構、生殖器官及 ∕ 或染色體,並不符合典型男性或女性的定義。和其他人一樣,雙性人可以擁有各式各樣的性取向及性別認同。
而細細老師是香港極少數,願意走出來公開談論自己身體的雙性人。她一出生的時候,醫生並不能判斷她的性別:她的下體出現一條細小的陰莖,但中間卻沒有尿道。尿道口則長在會陰,即是在下體和肛門之間的位置。
細細老師直言,在她眼中這所謂的「陰莖」,其實是「一條肉」。
〖經歷逾廿次手術失敗 小便如花灑〗
大約半歲的時候,細細老師長出兩顆「類似睪丸」的東西,醫生因而斷定細細老師是一位男性,並在她的出世紙上寫上個「M」字。這一個英文字母,是她惡夢的開始,一跟就跟了她三十多年。
自此之後,細細老師被視為一個「生殖器官有問題的男生」。醫生開始為她進行各式各樣的手術,以圖重整她的性器官,令她變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,可以傳宗接代的「正常男人」。
當時的醫生認為,細細老師的性器官有兩個主要問題。第一,陰莖太小,有礙生育。第二,尿道並不是生長於陰莖之內,令她不能站立小便。於是醫生幫她將尿道接駁到陰莖中間,又在身體其他地方,例如是臀部抽取組織,移植到陰莖上,令陰莖看起來更大。
第一次手術在她8歲那年開始,之後在五年間,她進出手術室20多次。細細老師表示,四十多年前醫療技術仍未發達,她被推上手術台一刻,其實是一隻白老鼠:「說就容易,但其實是一個很難成功的手術。那裡畢竟是小便的地方,傷口一接觸到小便,很容易會發炎,令到傷口破開。最嚴重的時候,曾經有一次做完手術後,陰莖上面破了四個洞,(去小便)好像花灑一般。」
每次在學校去洗手間的時候,她都要躲進廁格中。她奇怪的行為,就成為了同學恥笑和欺凌的對象。
十多歲開始,她的乳房開始發育。她只能穿鬆身的衣服,避免別人發現她的胸部線條:「去游水我很尷尬,一定要穿著T恤,又不敢下水,怕一下水衣服變得貼身,乳房的形態便會出來,會被同學取笑、戲弄,甚至非禮。」
〖三十多歲方知體內藏子宮〗
直至三十多歲,細細老師在一次身體檢查中,偶然發現自己體內原來有一個尚未完全發育的子宮,並有一條有缺陷的陰道藏於體內。經詳細檢查後,才發現自己雖然有雄性的DNA,但患上了「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」,令大部分細胞對雄激素不敏感,因而出現了女性的性徵,是一位雙性人。
由於身體細胞對雄激素不敏感,大腦會釋放訊息,令身體製造更多的雄激素。這導致細細老師體內雄激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六倍,醫生認為雄激素過高有機會引發癌症。
為健康著想,細細老師決定將所有男性的腺體以及陰莖完全切除,又透過手術打開了陰道,以防經血在體內積聚。
把「睪丸」切除後,醫生告訴她,其中一顆原來是卵巢。
〖小時候做過的手術 原來是一場笑話〗
以多次手術重建而來的陰莖,一下子被切除。身分證上的「M」字,一下子又改成了「F」。她認為小時候被迫進行手術,是痛苦的經歷:「小時候就會幫我們做手術,但做手術並不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意願,這往往會對我們造成了創傷。」
細細老師又在一次檢查中發現,原來她的精液內沒有精子,小時候的手術其實是「白忙一場」:「他們為我做這麼多手術,令我承受這麼多痛苦,都是為了讓我可以令人懷孕。但原來不論我的手術做得多麼完美,我都不能令人懷孕,因為根本沒有精子。這是一個很大的笑話。」
〖如何定義自己?「我就是我」〗
身份證上的性別由男變女,她有否出現性別認同上的問題?她坦言小時候內心經歷不少痛苦:「從小就被迫接受性別角色的概念,父母、親友都會提醒我:『你係仔,唔好咁乸呀!』我當時真的相信自己是男性。心中最大的矛盾是,點解我要做仔?點解我要這樣痛苦?」
但當時的她早就認定男性身份,從沒有想過要成為女性:「對我來說,做男性就等同痛苦。但當時一直被灌輸是男生,沒有想過做女士會比較好。」至後來進行手術,將男性的器官切除之後,她甚至質疑自己難以習慣女性身份,「但後來發現,原來對我來說,做女人不用學,只要做返自己,在別人眼中就等同一個女人。」
一頭長髮配上溫柔的聲線,在社會大眾眼中,細細老師無疑擁有女性的外表和特徵。但拋開社會的眼光後,她如何定義自己,似乎是更核心的問題。「我自己的性別概念,其實不太覺得自己是男人或女人。(有沒有一個詞語可以定義自己?)我就是我。要界分男或女,或是雙性人,這是社會結構給我的,而不是我給自己的身份。」
細細老師從小到大只對女性有興趣。如果以性別二元的角度去看,隨著身份證上性別一欄的改變,她由異性戀者變成同性戀。當然,以細細老師對自己非男非女的身份認同而言,不論以「異性戀」或「同性戀」一詞來稱呼她,似乎都顯得政治不正確。
〖雙性人承受家人壓力〗
雙性人在社會受盡歧視,回到家中面對的壓力亦不少。細細老師雙性人的身份,很多親友都不知道。今次邀請做訪問之前,細細老師事先聲明不可拍照。得知《立場新聞》是網上媒體後,態度才有所軟化,表示願意出鏡。
細問之下,原來是母親不想女兒在主流媒體中出現,怕雙性人身份會遭人白眼:「某程度上(母親)是接受不到我(雙性人的身份),但另一方面亦是希望保護我,擔心我公開身份之後會有甚麼後果。」
兄弟姊妹亦常在細細老師背後談論她,認為她有奇特的癖好。至近年父親去世,細細老師要用「長子」身份為父親辦身後事,但身份證上的性別卻令手續出現麻煩。她迫於無奈向最親的兄弟姊妹出櫃。大家恍然大悟,原來哥哥從來不是有扮女人的癖好,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雙性人。
〖神愛世人 除了 LGBTI?〗
在同志運動的歷史中,性小眾與宗教組織經常處於對立面上。細細老師作為一名雙性人及同性戀者,卻又同時是一名基督徒。一個人置身於兩種價值觀的交叉點上,她又可以如何自處?
細細老師就直言,過去曾遭過不少教友白眼,「有一部分(教友)心底裡覺得,好好的為何要切了它?做了這麼多年男人,一直也很好,而且DNA也是男人,應該要尊重神給予你的創造。」對於她的性傾向,反對的聲音就更大,有人建議她嘗試接受男人,甚至認為她要獨身過活。
但她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聖經,繼續相信上帝的愛。這種愛,偉大得足以包容一切:「祂沒有說『神愛世人,除了LGBTI』。祂是斬釘截鐵去愛世界上所有的人。我肯定,祂的愛亦包括了對我們雙性人。」
〖社會政策將雙性人「隱形化」〗
宏觀一點看,現今香港社會仍然對雙性人視若無睹。他們成為社會中「隱形」了的一群,不論在法律、醫療等各個範疇,都得不到認可,更遑論是公平的對待。
細細老師舉例指,醫院管理局一直沒有「雙性人」接受接治療的數字。她解釋,局方將雙性人「病理化」,只將他們視之為有病的男性或女性,而不是將他們視為「雙性人」這個獨特的身份:「說得好聽點,這不會令我們被特殊化。但難聽點,就是將我們隱形了。這亦令到更多雙性人不敢站出來。」
她又認為雙性人被社會忽視,傳媒要負起一部分責任。香港傳媒生態講求「夠Juicy、夠爆」,新聞往往採取「無相唔報」的原則。曾有主流媒體的記者訪問細細老師,但因為她不願出鏡,令已經完成的訪問石沉大海,最終都沒有刊出,「他們說打黑影都唔得,一定要見樣」。
傳媒這種過於進取的做法,對事主而言是一種傷害,「一般傳媒生態,迫我們一定要搲爛塊面,揭開衣服讓人看,才會有人願意去報道。」
〖勇敢站出來 為同路人服務〗
眼見社會缺乏協助雙性人的組織,細細老師近年開始積極為這社群服務,以填補這道空隙。她在Facebook上開設了「藩籬以外 — 認識和關愛雙性人」的專頁,又設立了一條關愛雙性人熱線,希望幫助同路人。
細細老師表示,過往在香港、內地,以至東南亞等地,接觸了30多名同路人。
對於將來有何期盼?細細老師直言自己想法很簡單,只希望大眾能夠了解一個道理:
「世上有男人有女人,亦有不是男、女的人存在。這些所有的男人、女人、非男非女的人,包括雙性人、跨性別的朋友、性別非典型的人,其實都是人,都應該享有基本人權,得到公平的機會。」
但願有一日,這個願望可以成真。
文:Simon Liu
*全文轉載自已停止運作的立場新聞